保定市人均耕地为多少?谢谢!

重卡之家 2023-08-05 08:15 编辑:admin 148阅读

人均耕地1.22亩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自1994年底地市合并后,辖三区、四市及18个县,310个乡镇,6251个村民委员会,27个街道办事处。420个居民委员会。全市土地总面积22187.96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9。1996年底总人口1027.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2.47万,人口密度为463人/平方公里。人口总数占全省l/6。人均耕地1.22亩。

保定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形态分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两大类型,属北半球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和林牧业生产。

水资源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主要产生在西部山区,山前平原区及东部洼地,径流量为1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约27.6亿立方米。

土壤类型繁多,全市共分十三个大类,28个亚类,118个土属,301个土种,褐土是最主要土壤类型,其次为潮土。多种地形和多种土壤类型,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全市植物约1500余种,动物约200余种,其中野生动植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而栽培植物、人工饲养动物则主要今布于平原及丘陵区。矿产资源丰富,约50余种,钼储量居华北之首,全国第三;锌、石棉和大理石的储量和质量均属全国之冠,另外,白洋淀周围及东部平原的石油、天然气、地热储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繁多。交通十分便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广107国道纵贯全市,另有三条地方铁路,50余条交通主干线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即将动工兴建的朔黄铁路、保霸铁路和津保团枝派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并连通京大、京九、津沪三大铁路干线,并直通天津新港,黄骅港、唐山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二)保定市土地利用现状

1996年末,保定市土地总面积221.88万公顷(3328.19万亩)(22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43万公顷(1251.49万亩),占总面积的37.60%;园地4.84万公顷(72.57万亩),占总面积的2.18%塌贺;林地20.46万公顷(306.96万亩),占总面积的9.22%;牧草地0.030万公顷(0.46万亩),占总面积的0.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34万公顷(305.14万亩),占总面积的9.17%;交通用地3.52万公顷(52.76万亩,占总面积的1.58%;水域11.21万公顷(168.10万亩),占总面积5.05%;末利用土地78.04万公顷(1170.36万亩),占总面积的35.17%。土地利用率为70.14%,其中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7.36%,非农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2.78%。

保定市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460.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2.11亿元。第二产业181.96亿元,第三产业146.3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492元,单位土地产值为207.49万元/平方公里,耕地平均年产出945元/亩。

〔三)保定市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保定市幅员较大,有山区、丘陵、平原、洼淀等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归纳搭唯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耕地减少现象严重,人地矛盾突出。据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保定市从1990年至1996年末六年中共计减少耕地3.25万公顷(48.7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0.54万公顷(8.1万亩)耕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今后土地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生态环境较差。平原地区果园侵占良田现象严重,有70%以上的果园占用了耕地;山区林木发展较慢,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占全市总面积的51%的丘陵山区土质瘠薄,不利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3、土地资源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严重超标,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高达167.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近40%;砖瓦窑占去了大片良田,许多废砖瓦窑取土坑未充分利用;四个县级市(涿州、安国、定州、高碑店)人均用地指标超过136平方米,市区容积率仅为0.35左右;17个县城人均占地面积高达150平方米。容积率均在0.3以下;独立工矿占用面积大、设备差、产出低,有些甚至于长年闲置。

(四)保定市土地资源潜力

1、后备土地资源潜力

根据保定市资源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结果,可开发的未利用土地中有宜农地2.59万公顷(38.9万亩)。宜牧地13.82万公顷(207.3万亩)。

保定市现有滩涂3.31万公顷(49.64万亩),其中宜农地0.81万公顷(12.1万亩);宜林地2.01万公顷(30.1万亩)。

以上两项合计本市可开发为耕地的潜力至少有3.4万公顷(51.0万亩)。

2、城镇村庄用地内涵潜力

保定市建成区面积为61.3平方公里,人均占用100.8平方米/人,经初步调查保定市工矿、仓储内部及城区内村庄闲置零散土地约有8平方公里的潜力。

县级市涿州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安国市、高碑店市人均133.3平方米,定州市人均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按国家规定标准人均105平方米计算,约有 1200公顷潜力可挖,其余17个超标的县城,人均用地指标均在150平方米以上.按人均120平方米的指标计算,有2268公顷(34020亩)的潜力。

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总计14.60万公顷(219.07万亩)。人均占地面积高达167.5平方米,除雄县、安新合乎国标外,其余各县严重超标,因此内涵潜力较大,按人均120平方米计算,考虑人口增长等因素。尚有1.33余万公顷(20余万亩)潜力可挖。

3、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保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一途径。保定市共有特殊用地0.97万公顷(14.58万亩),其中平原地区约有2.2万亩的坟地可复耕,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一部分农村道路及沟渠将废弃,通过规划整理转化为耕地。此外通过废砖瓦窑的清理、限期停产复耕等措施,这样可整理出耕地约3500公顷(5.25万亩)。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

保定市现有果园4.84万公顷(72.57万亩),其中平原地区果园约占70%.因此在大力发展山、丘区果园的同时,逐步将平原地区宜农园地退园还田,经初步测算可退园还田1.02万公顷(15.3万亩),使之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保定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方针

以全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特点、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及《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为依据,制定保定市土地利用方针和目标。

1.方针

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在珍惜和合理用地的前提下,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协调安排工业、 交通、水利、城乡发展等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依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大力挖掘城乡存量土地内部潜力;农业用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度开发宜农末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园林用地,搞好山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使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战略目标

全面完成《河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实现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到2010年我市耕地减少量控制在1.24万公顷(18.58万亩).补充耕地量1.89万公顷(28.38万亩),规划期内净增耕地0.65万公顷(9.8万亩),城镇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总量控制在22.19万公顷以内,保定市建成区规划期间控制范围90平方公里,林果用地达到3495万公顷(524.25万亩)以上,开发末利用土地11.9万公顷(178.49万亩),以满足农、林、园、工矿、水利用地需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746600公顷(1119.9万亩),保护率为89%,治理中低产田330万亩。按此规划,规划期末粮食总产量达到700万吨以上,人均耕地1.05亩,人地矛盾有所缓解,城镇村盲目外延的现象将得到遏制,林地占土地总面积达到12.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山区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近期(2000年)

耕地面积 在1996年底83.43万公顷(1251.49万亩)的基础上,增加2767公顷(4.15万亩),使耕地面积达到83.71万公顷(1255.64万亩)

园地面积 在现状4.84万公顷(72.57万亩)的基础上,增加4316.14公顷(6.47万亩)。

林地面积 在现状20.46万公顷(306.96万亩)的基础上,增加3.2l万公顷(48.17万亩)。

城镇工矿面积 保定市建成区2000年控制面积为7500公顷,城镇面积控制在2.88万公顷(43.16万亩)。农村居民点面积在现状14.73万公顷(220.95万亩)的基础上,减少581.7公顷(0.87万亩),到2000年控制在14.67万公顷(220.07万亩),独立工矿从基期2.46万公顷36.89万亩)净增加2006公顷(3.0l万亩),特殊用地净减少313.3公顷(4700亩)。

交通用地面积 从基期的3.52万公顷(52.76万亩)增加2051公顷(3.08万亩),保证朔黄、保霸铁路、京武客运专线、107国道扩建、津保 高速公路等项目用地。

水域用地面积 从基期11.21万公顷(168.10万亩),减少1322.67公顷(1.98万亩)。

末利用地面积从基期78.04万公顷(1170.64万亩),近期开发4.39万公顷(65.91万亩),其中有2766.67公顷(4.15万亩)转为耕地。

规划期(到2010年)

耕地面积达到845393.8公顷(1268.09万亩)

园地面积达到62779.87公顷(94.17万亩)

林地面积达到286750.70公顷(430.13万亩)

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212083.28公顷(318.12万亩)

交通用地面积达到39492.53公顷(59.24万亩)

水域用地面积控制为109515.73公顷(164.27万亩)

末利用地面积减少至662476.93公顷(993.72万亩)

(二)保定市土地利用的远景展望

据预测,2030年前后全市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值,保定市总人口为139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约560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0%,各级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容积率将进一步提高,届时村庄将不断地向城镇用地转化,交通及水利用地略有增加。由于人口的增加,因此人均耕地将从2010年的0.07公顷(1.05亩),下降到0.06公顷(0.9亩)左右。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大力开发宜农后备资源和加大土地整理(含村庄内部土地整理)的力度,以便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力争实现保证人均耕地1亩的指标,因此2010年-2030年期间,宜农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土地整理,就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

四、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方案

1、耕地

1996年末全市共有耕地83.43万公顷(1251.49万亩)。规划期间:建设占用11573.33公顷(173599.95亩),预计灾813.33公顷(12200亩)。开发整理补充耕地234753.33公顷(351800亩),其中:整理、复垦9280公顷(139200亩),土地开发14173.33公顷(212600亩),增减相抵,净增耕地1.11万公顷(16.65万亩),到2010年耕地达到84.54万公顷(1268.09万亩),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重由37.6%提高到38.10%。其中2000年耕地为83.71万公顷(1255.64万亩)比1996净增2766.67公顷(4.15万亩),耕地面积占总积的比例为37.7%。

2、园地

1996年末全市共有园地48383.73公顷(72575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18%,在规划期间,计划在平原地区退园还耕893.3公顷(1.34万亩)、交通水利建设占用40公顷(600亩),开发未利用土地15333.33公顷(230000亩)增减相抵后,净增1.44万公顷(21.6万亩),到2010年共有园地62779.87公顷(94169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3%。其中:到2000年末规划果园面积为53699.87公顷(790498亩)净增加4316.14公顷(64742亩)。2001-2010增加10080公顷(151200亩)。

3、林地

1996年末全市共有林地204638.73公顷(306958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22%。规划期间计划在山区及河滩边造林8.32万公顷(125万亩)。到2010年共有林地286750.07公顷(430125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92%。其中,到2000年末调整为236750.07公顷(3551251亩),净增加3211.33公顷(48.17万亩)。2001-2010年净增加50000公顷(750000亩)。

4、牧草地

1996年末全市共有牧草地304.47公顷(45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01%。因本市无入牧习惯,为了保护林木器厂面积未做调整,到2010年仍保持原状。

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996年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203429公顷(305143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17%。经调整,到2010年为212083.68公顷(31812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56%。其中2000年末面积为207443.30公顷(3111649亩),净增加4014.30公顷(60214.5亩)。2001-2010年净增加4639.98公顷(695997.7亩)。

(1)城镇用地 1996年末面积为21819.52公顷(327293亩),到2000年调整为24722.85公顷(370843亩),净增加2903.33公顷(43550亩)。2000-2010年,净增加4031.33公顷(60649亩)。面积调整为28754.18公顷(431312.7亩)。保定市建成区面积2000年控制范围为75,2010年为90Km。其余各县(市)建成控制范围见附表2。

(2)农村居民点 1996年末面积为147296.7公顷(2209450亩),到2000年调整为146715公顷(2200725亩),净增少581.7公顷(8725亩)。2000-2010年净减少4200公顷(63000亩),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调整为142515公顷(2137725亩)。

(3)独立工矿 1996年末面积为24592.65公顷(36.89万亩)。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工矿企业发展较快,因此到2000年调整为26598.65公顷(398979.7亩),净增加2006公顷(30090亩)。2000-2010年净利增加5328.65公顷(79929.75亩),2010年控制面积为31927.30公顷(478909.5亩)。

(4)特殊用地 1996年末面积为9720.13公顷(145802亩),到2000年调整为94068公顷(141102亩),其中坟地约减少313.33公顷(4700亩)。2000-2010年再减少520公顷(7800亩),面积调整为8886.8公顷(133302亩)。1997-2010年计划平坟复耕833.33公顷(12500亩)。

6、交通用地

1996年末全市交通用地为35221.53公顷(5283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9%。到2010年调整为39492.53公顷(59238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8%,净增加4271公顷(64065亩)。其中,2000年末面积调整为37272.53公顷(559088亩),净增2051公顷(30765亩)。2000-2010年净增加2220公顷(33300亩)。

7、水域

1996年末全市水域面积112065.07公顷(16809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5%。到2010年调整到109515.73公顷(1642736亩),净减少2549.34公顷(3824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94%。其中,2000年末面积调整为110742.4公顷(1661136亩),净减少1322.67公顷(19840亩)。2000-2010年净减少122667公顷(18400亩)。其中,在泄洪范围外的河滩地5082.67公顷(76240亩开发为耕地。

8、未利用土地

1996年末未利用土地面积780427.01公顷(117064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17%。到2010年调整为662476.93公顷(993.72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736490.24公顷(11047353.6亩),净减少43936.77公顷(65.91万亩)。2000-2010年净减少74013.31公顷(111.02万亩)。其中11893.33公顷(178400亩)开发为耕地,15802公顷(23030亩)开发为园地,83333.33公顷(1250000亩)开发为林地。4506公顷(67590亩)调整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20公顷(36300亩)调整为交通用地,1506.67公顷(22600亩)调整为水域。

五、重点建设项目和布局和规模

根据对各地部门的调查,规划期间辖区范围内国家重点项目有朔黄铁路、保霸铁路、京武客运铁路、南水北调主河道及配套的渠道、津保高速公路、京广107国道扩宽、保定外环路等工程,其中朔黄铁路贯穿曲阳、定州、安国、博野、蠡县,预计占地333.3公顷(其中占耕地311.3公顷、非耕地22.0公顷),保霸铁路占地253.3公顷(其中占耕地206.6蜘.非耕地46.7公顷),南水北调工程占地1026.7公顷(其中耕地546.7公顷.非耕地480公顷)。津保高速公路占地373.3公顷(其中占耕地360公顷,非耕地13.3公顷),保定外环及京广公路扩建公路占地区293.3公顷(其中占耕地266.7公顷,非耕地26.7公顷)。

城镇用地依据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在对原城市规划进行认真分析反复协调的基础上,确定到2010年保定市建成区总面积控制在90平方公里,市区人均用地95.0平方米,县城人均用地104.8平方米,分别比1996年人均下降5.8平方米和29.6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逐步回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六、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我市的土地开发整治本着“先易后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确定:

一 、 东部平原地区。以废弃砖瓦窑、沟渠、道路的复星,空心村的整治,平坟造地为主,并注重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经营强度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二、西部山丘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原则下,适度开发宜农荒地,合并小村庄,对坡度>25度的耕地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根据经上精神,具体分解各县市指标如下:

涿州市780公顷,安国市606.7公顷,深水县1413公顷,高碑店市:103公顷,阜平县740公顷,高阳县840公顷,蠡县920公顷,安新县873公顷,顺平县1060公顷,徐水县487公顷,涞源县3331公顷,定兴县1133.3公顷,唐县1060公顷,易县3407公顷,望都387公顷,雄县567公顷,满城2013公顷,博野473公顷,清苑县733公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