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饼是从苏子种子中取油后的副产品。用旧式机榨法生产的苏子饼含粗蛋白质35% ~ 38%,含粗纤维6% ~ 8%,含赖氨酸较高(约1。87%)。其有效能值较低,约与棉、菜 籽饼相仿。苏子饼中约含单宁0。
64%和植酸3。 61%,对蛋白质、 钙、磷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利用会产生不良影响。机榨法生产的苏子饼有苏子特有的臭味,影响其适口性,采用浸提法可大大减 轻。在蛋鸡玉米一豆粕型饲料中加10%和15%苏子饼,未见不良 影响。
基本
种子含脂肪油及维生素B1。果实含脂肪油45.3%,其中含亚油酸42.6%,亚麻酸22.4%,亦有报道尚含油酸、棕榈酸。此外果实还含有维生素B1和氨基酸类化合物。近年报道,还含挥发油,油中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其次为十六烷酸和少量异戊基-3-呋喃基甲酮、丁香酚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形状
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后有香气,味微辛。
用途
苏子用途很广,幼苗和嫩叶可以食用,籽实可以作为芝麻的代用品。苏子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来制作雨伞、雨衣、油漆、油墨等。苏子饼渣是家畜的好饲料,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苏子主要价值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3~9克。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法苏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炒苏子:取净苏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有爆声。
用途
紫苏油可由苏子榨取,苏子含有35-45%的紫苏油。紫苏油富含奥米加三必需脂肪酸α-亚麻酸。由于紫苏油是一种干性油,其可用于制作涂料、清漆、油毡、墨水、漆器以及布料的防水涂层,也可以用作燃料。
紫苏葶(紫苏醛肟)在日本被用作甜味剂,因为其甜度是蔗糖的2000倍。
药理作用
中药材苏子是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采收于秋季果实成熟之时,除去杂质,晒干即可。其性温,味辛,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可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1、对血脂的作用
用含紫苏油的饲料喂鸡,能使鸡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但对小鼠无此作用,并导致小鼠颈部脱毛和皮肤损害;用含紫苏油的饲料喂兔,能增加其体重和肝脏重量,但对血浆及肝脏的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影响。
2、抑菌作用
实验表明:紫苏油(0.1%)对变形杆菌、黑曲霉菌、青霉菌及自然界中的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霉菌和酵母菌的作用明显强於0.05%的尼泊金和0.3%的苯甲酸。紫苏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但临床上对于葡萄球菌所致的疾病很少使用紫苏,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所致的肠胃炎病,则有用之。紫苏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故有发汗作用,亦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因而有止咳痰作用,故感冒咳嗽每多用之。此外,紫苏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故其行气和中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3、防腐、抗氧化作用
紫苏子经脱脂后的乙醇提取物有防腐及抗氧化作用。可用於食物和药品的长期贮存.其抗氧化作用较0.02%的BHT(2,6-二叔丁基对羟基苯甲醇)为强。
药用方法
用于解表,一般用6-10克。
化学成分
紫苏子种子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linolenicacid)56.8%,亚油酸(linoleicacid)17.6%[1]。苏子种子含脂类25.7%,其中包括三酰甘油占0%-80%,二酰甘油,一酰甘油,甾醇,甾醇酯,结合脂及游离脂肪酸。结合脂中包含卵磷脂(lecithin),溶血卵磷脂(lysolecithin)
120,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有机质具有矿化作用、腐殖化作用。
做法
1. 鸡蛋、糖、油混合搅拌均匀。
2. 面粉泡打粉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1中,搅拌成面团。
3. 取一小块团成扁圆,粘上苏子,稍按压,摆入烤盘。
4. 烤箱预热170度,中层上下火25分钟。
苏子又名荏、紫苏、苏、白苏、桂荏(《尔雅》)、荏子、赤苏、红苏、香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野苏、苏麻、苏草、唐紫苏、皱叶苏、鸡苏、臭苏、大紫苏、假紫苏、水升麻、野藿麻、聋耳麻、孜珠、兴帕夏噶(藏语)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种。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cm,茎直立,叶对生,被长节毛,叶下面有细油腺点,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果萼较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可榨油,目前以白苏种植为多。
主产于东南亚、台湾、中国江西、湖南等中南部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缅甸、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也引进此种,而北美洲也有生长。
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密被长柔毛。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叶对生,被长节毛,叶下面有细油腺点,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果萼较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紫苏多为药用,白苏既可食用也可榨油,以白苏种植为多。
分布
主产于东南亚、台湾、中国江西、湖南等中南部地区、以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喜马拉雅地区,日本、缅甸、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也引进此种,而北美洲也有生长。
共5张
苏子
叶面
叶对生;叶柄长3-5cm,紫红色或绿色,被长节毛;叶片阔卵形、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13cm,宽2.5-10cm,先端渐尖或突尖,有时呈短尾状,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沿叶脉处较密,
叶下
叶下面有细油腺点;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轮伞花序,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形,全缘,具缘毛,外面有腺点,边缘膜质;花梗长1-1.5mm,密被柔毛;
花萼
苏子-中药材
花萼钟状,长约3mm,10脉,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顶端5齿,2唇,上唇宽大,有3齿,下唇有2齿,结果时增大,基部呈囊状;
花冠
花冠唇形,长3-4mm,白色或紫红色,花冠筒内有毛环,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圆形,中裂片较大;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几不伸出花冠外,花药2室;
花盘
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裂。小坚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径1-1.3mm,有网纹,果萼长约10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区别
这一变种与紫苏的区别在于:果萼小,长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点;茎被短柔毛;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两面被疏柔毛。小坚果较小,土黄色,直径1-1.5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