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轮的节距=链轮的节圆周长/链轮齿数
节距一般指链条节距,即链条滚子之间的中心距离。链条的节距是指链条在百分之一最低破断载荷的张紧状态下,消除滚子与套筒间的间隙后,测得的相邻两滚子同侧母线之间的距离,以P表示。
当节距增大时,链条中的各结构尺寸也相应增大,可以传递的功率也相应增大。节距越大,承载能力越强,但传动平稳性低,引起的动载荷也越大,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选用小节距的单排链,高速重载时可选用小节距的多排链。
链轮结构;
直径较小的链轮可制成整体式;直径中等的链轮制成腹板式或孔板式;直径较大的链轮制成组合式结构,常采用可更换的齿圈用螺栓联接在轮毂上。
小直径链轮一般做成整体式,中等直径链轮多做成辐板式,为便于搬运、装卡和减重,在辐板上开孔,大直径链轮可做成组合式,此时齿圈与轮芯可用不同材料制造,例如C45,不锈钢等材料。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
L=2C/P+(Z+z)/2+KP/C;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其中:C表示的是中心距,P=链条节距,Z=大链轮齿数,z=小链轮齿数,K=Z-z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可以查询机械设计手册)。
经小编查询相关标准和珍藏的宝典,系数K=((Z-z)/2π)^2,即为下表中的系数f3,大家可以自行计算,亦可查询下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